归国潮出国潮同步增长背后 中国存在这些严重问题(图)

来源: 综合新闻 2018-02-21 15:55:5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721 bytes)

每逢佳节倍思亲。传统的春节,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虽然会有学校或当地华人组织的一些庆祝活动,但回国与家人团聚,却是难以实现的夙愿。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留学生群体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越来越引起重视。

中国需要留学生还是留学生需要中国?在不同的时段,呈现不同的特色。20年前回国,是中国需要留学生;20年后回国,是因为留学生需要中国。近段时间,美国《旧金山纪事报》一则关于中国留学生的报道引发热议。

该报道中称,中国正再次迎来留学生“归国潮”,俗称“海归”。2002年,中国官方媒体人民网在“五年成就100词”专栏中,对“海归”一词给出全面解释:“海归是相对在国内学习、工作的本土人才而言的,指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留学归国人员。近几年,海归一词日益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词汇。” 自2008年开始,这一持续的热潮达到新的高度。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这也是分析第三次归国潮的关键意义所在。

 

海归美女辞去国企工作

从第一批留学生算起,150多年来,一波波海外留学大潮兴起,一代代海归学成回国,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如今,出国与归国热潮在同时上演;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出国潮”热度不减;另一方面,在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归国潮”也成为大趋势。一些西方媒体针对这种现象也从不同角度做出解读。

美国《旧金山纪事报》在报道中表示,中国不仅是中国留学生施展理想抱负的沃土,更为外国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可能性;今天的中国非常、非常适合创办公司。西班牙通讯社《埃菲社》称,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西班牙华人后代前往中国寻找机遇,吸引他们的并不是情感上的因素,更谈不上“回归”,主要是工作上面临的机遇以及中国推出的人才计划。西班牙《国家报》7月份在《中国人才回流》介绍中国“千人计划”的文章中称,在众多吸引人才的项目中,最著名的就是“千人计划”。

英国《独立报》引用Student.com网站预测称,中国将在2020年超过英国,成为海外学生留学的第二大选择,最终将与美国竞争第一名的位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近日发布的《2017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指出,中国的世界竞争力再上升7个位次,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提高,已显示出强大的“人才磁铁”效应。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则指出,“归国潮”是出国留学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必然现象;同时,也与中国出国留学的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有关。

正视“欣欣向荣”的归国潮

从上述媒体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国力不断提升是吸引留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为留学人员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和政策便利,吸引一大批人才回国。1978~2007年的30年间,中国总共约有121万人到海外留学深造,但累计只有32万人回国。而在2008~2012年间,出国与回国的人数分别为140万和80万,短短5年里的回国人数就是前30年总和的2.5倍。2012年,留学人员的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超过70%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因此被一些机构称之为“史上最大回国潮”。其实不仅仅是留学生,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社会精英也开始考虑选择回归,诸如世界著名化学生物传感器专家张学记毅然选择“回家”。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超过八成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这与近几年全球范围内经济不景气,而中国呈现出一枝独秀的态势,能为留学生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相关;也与近十年来留学生基数的持续增加相辅相成。但这一热潮背后存在的问题也应引起关注:如上所言,新的大规模回潮受近年出国留学生数量猛增的影响,留学生的质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一些不具备竞争力的留学生而言,回国成为他们保底的选择。

10年前,中国留学生基本上可以界定为“精英留学”,大多数选择出国留学者,主要是到国外攻读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度,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97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2007年后,出国留学人数则开始“井喷”。

从2007年到现在这10年间,出国留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出国留学群体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又有 “大众化留学”,也存在学力较弱的学生到国外“混文凭”的现象;二是出国留学低龄化。目前,到国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教育的学生比例已接近30%。

客观而言,“归国潮”是出国留学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必然现象。虽然不少舆论在解读“归国潮”时,认为主因是中国就业吸引力增强,但除了吸引力之外,不能忽视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结构发生的上述的变化。这个因素可能会给归国潮背后的燥热泼一盆冷水,传统意义上对留学生精英的概念性意义也在减退。

 “归国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人才流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长期研究中国科研人才与制度的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院副教授曹聪指出,已经回来的人才里出类拔萃者并不多,海外留学生中那些最优秀和最出色者,因为个人或体制等问题尚没有“全时海归”。如果想要单独看选择欧美等这些发达国家的留学回国数据变化,就要单独按照国家把归国数据列出来。而且单纯从数量上计算,有失偏颇,更为关键的是需要认真长远看待精英留学群体归国在整个留学生归国群体中所占的比重。也有人就此指出所谓的人才回流给中国带来的人才红利,其实并没有数字呈现出的那么乐观。

即便有以上问题的存在,客观地讲,继续呆在留学国家还是回到中国,确实已成为很多留学生不得不权衡的一个问题。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叹:“你可以抱怨中国的一切,但你唯独不能抱怨的一件事是在中国的机遇。”在一项“为什么要回国工作”的调查中,五成半的受访人员表示,国内经济形势良好是主因;不过国外移民政策不断收紧以及找工作的难度,在留学生选择归国时也是占比重很大的因素。基于此,在分析这次归国潮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内外因的综合作用。

“人才回流”产生的边际效应?
在中国留学生归国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来中国学习的海外留学生数量也在迅猛增加。根据教育部数据,2016年在中国留学的国外学生总人数为44万人,相较于2012年增加了35%。中国的社会环境与人才政策不仅吸引海外留学生与学者的归来,非华裔的高端人才到中国寻求发展机会,也已经不算罕见。

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九大新闻中心记者会上曾表示,2049年,中国教育将稳稳地站立在世界中心,到那个时候,中国的标准将成为世界的标准。中国也将成为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将有各国愿意和中华文化实现交流融合、学习交流中国发展经验的有知识的学生、老师来中国交流,并在交流中实现共同进步。

中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全面增强,但如果想要吸引更多的国外精英与留学生,除了优厚的经济条件与机遇,营造稳定、法治和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也同样重要。这些方面的改观对近些年愈来愈猛的移民潮或许也会起到回流的作用。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的最初二十年,大部分走出国门的人并没有选择回来。1992年,邓小平在留学生出国深造问题上表示,要发展经济和科技,就要依靠具备国外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也要“忍受”人才流失。据统计,1990~1999年,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中,博士滞留国外的比例高达87%。《科学》杂志曾形象地把中国的清华、北大称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与近代早期的以官派留学背景为主的留学生满怀报国之志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批走出国门的学子则是怀抱着对西方自由体制的向往,而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大众化的留学。有专家根据150余年来中国人赴海外留学的历史对海归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各种代际划分。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曾将近现代中国留学归国人员分为五代,并对每一代的特点进行归类总结:第一、二代海归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力量;第三、四代海归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而第五代海归特有的多重文化和学习背景、国际性人脉和全球化视野,则令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真正融入到全球化和现代文明体系之中。